天坛 皇穹宇——《北平趣景上色版》1920年

 

        天坛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即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牌位的地方。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它的门楼、墙顶、殿瓦、殿顶,在明朝全用绿色琉璃瓦。乾隆十七年(1752年)将门楼、殿瓦、墙顶全都换成蓝琉璃瓦,象征青天;围墙的墙身则用蓝色玻璃砖嵌砌。皇穹宇周围的围墙呈圆形,表示天象。1911年清帝溥仪退位后,祭天制度废止,清廷撤走其配祀祖先的牌位,将天坛交由国民政府内务部管理。

《北平趣景上色版》第二张之天坛 皇穹宇

 

          皇穹宇大殿外观是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远远望去,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中国自古就注重声音与宇宙之间的联通,声音震动身体内部的气脉使之发射出生命的潜能进入神妙的领域。老子说:大音希声。除了讲究艺术上的返璞归真以外,也表明了一种超越人类听觉的与宇宙交流的声音。而天坛内建筑物产生如此玄妙的声学现象,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是凤毛麟角的,它体现了古人高超的物理学技能。

北平趣景

《北平趣景上色版》 拍摄时间:1920年 拍摄机构:北平美术照相馆 简介: 相册内容包含北京的天坛、紫禁城、颐和园等多处著名景点,同时包含众多市井影像,真实的还原了民国时期的北平风貌,且相册全部影像作品都附有英文说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册中的相片全部采用银盐纸基,手工上色。这是一种独特的工艺方法,是在已洗出的黑白照片上进行手工上色,从而达到美化原片的效果,此技术对画师的技艺要求极高,更是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此册相片中细微的色泽变化体现出了画师非常精细的手工上色技艺,在接近百年后的今天来看,此册相片的逼真效果几乎可以与彩色相片相媲美。为我们真实还原了北平景象,让我们有了直接面对历史的感觉;是同类银盐纸基手工上色相片中的精品。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