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1814年出版《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合集

这是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的清乾隆时期,英国人画笔下的大清影像;
这些历史水彩画记录了没有相机前的世界;
这本画册第一次为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呈现了相对真实的中国形象;
让英国人乃至欧洲人看到了这一遥远国度古老而神秘的世态风情。
它是中西方交流史上一页鲜活的见证,
也堪称富于人类学意蕴的一套民族志图集。

▲目录页-1814年出版《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兵器陈列架-《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陈列在木架上的是各种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这些武器来源于中国步兵,骑兵,炮兵和弓箭手。可以在城墙附近的军事哨所,军械库和警卫室处看到更多的这种中式武器。

▲乾隆皇帝-《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乾隆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现在拥有中国王位。
绘制下图的素描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了,但看上去却像个健壮,充满活力的六十岁男子。事实上,他的一生都在积极开展公共事务以及在塔塔尔王朝领土内狩猎和射击他一直以不懈的热情持续着这种生活。他总是在凌晨两三点开始就日理万机无论冬夏他也在此时接见外国大使他通常在日落时休息。
他将自己的健康活力归因于自己早睡早起的习惯。

▲用鸬鹚捕鱼的渔民-《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Leu tzé,或中国的垂钓鸬鹚,是鹈鹕,非常像英国的普通鸬鹚。
中国鸬鹚, 属于中国捕鱼鸬鹚的一种, 与英格兰的鸬鹚非常相似。自然学家告诉我们英格兰曾经也训练过用于捉鱼鸬鹚,其与中国人的鸬鹚捕鱼方式几乎一致。 
鸬鹚在捕鱼方面非常熟练,它们会急切的跳到水下进行捕鱼, 然后捉到鱼后就返回主人的竹筏. 它们几乎不会私自吞下捕到的鱼, 除非它们的主人允许它们吞下。
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依靠这些鸟类谋生。

▲一名官员-《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所有的国家官员,无论是文官还是军人,从最高到最低,都由早期的葡萄牙作家“官吏”命名,从他们自己的语言中的一个词“mandar”到“command”;这个名字虽然不恰当,但从那以后一直保持着它的地位。
衣服上前胸“补子”上绣有一只鸟的图案,说明他是文官。一般一名军官穿着一种像老虎的动物的前胸“补子”的衣服。
军衔等级,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其标志是帽子顶部有一个小球体,以乳白色红珊瑚区分最高军衔,黄铜为最低军衔;中间颜色为透明红色;欧白和透明蓝,欧白和透明白。作为帝王宠爱的标志,孔雀尾巴上的一根、两根或三根羽毛被附加在帽子的后面部分。
所有的军官,无论是文官还是军人,都总是穿着厚厚的绗缝靴子,穿着宫廷礼服时,还穿着绣花衬裙。他们大多脖子上戴着珊瑚链、玛瑙链或彩色玻璃链,如附图所示。

▲在寺庙里拜佛祭祀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跪在登在基座上的神像前的是佛派的“僧人”。他正在烧香,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烧纸,上面覆盖着一些类似黄金的液体。
有时,在中国的祭坛前燃烧锡箔来代替这一点,这是从这个国家运来的大量锡的主要用途。四脚凳上有一个盛着命运之杖的罐子和其他属于庙宇的用具,在它后面是一个三脚架,有时在里面烧香。这些仪式每天都由僧人进行数次,但在中国没有“教会”工作。
人们付钱给僧人,让他们照顾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拾粪的孩子们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收集和制备各种各样的肥料,并将其制成粪饼出售,这类人群占据了社会最低阶层的相当大的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就业。
也许,没有哪个农学家比中国人更了解肥料的价值,当然也没有哪个农学家像中国人那样善于经济地分配肥料。看到年幼的孩子们为了抓住动物可能释放出的东西而贪婪地跟着骑马的旅行者回来,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粪便可能会立即被抓住,并被扔进篮子。如果旅行者自己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它被认为比动物的更有价值。

▲更夫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在中国的所有大城市里,警察都给人们提供很好的监管,以至于夜间很少发生骚乱。
表定在九点,一直到早上五点。十字街的两端各有一扇大门,都是笔直的,与主要街道成直角;更夫从各门出来,直到在中间遇见他的更夫兄弟;每隔半个小时,他就用左手拿着木槌,右手拿着木槌敲打空心竹筒(也叫竹梆子),敲打的次数与九点半小时后敲打的次数相同:敲打发出一种沉闷、沉闷的声音,足以听得见,对一个陌生人来说,也足以令人讨厌。
每个更夫还配有一盏纸灯笼。在城市的大门处,在主要街道的某些距离处有警卫室,在那里驻扎着一队士兵,必要时帮助警察;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除了普通的值班之外,每条街上每十个管家就要对他的九个邻居的有序良好行为负责。白天,中国下层阶级之间有大量的噪音、争吵声。
更夫:旧时打更巡夜的人。

▲贵妇人及其儿子-《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附图上画的是一位中国贵妇人和她的儿子,两人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无论是哪一位读者,都不可能对她们的服装品味有任何高见。
然而,我们现代人对头饰的概念与中国人的近似;尽管我们希望我们的女士们永远不会被带去模仿中国妇女的小而残缺的脚,因为这使她们失去了自由使用四肢的资格。

▲卖灯笼的小贩-《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人那样喜欢灯饰和烟花,也没有一个国家在众多展示灯光的发明中如此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技能。他们的灯笼形状和材料一样多样。
最常见的是彩纸材质。最漂亮、最具装饰性的丝绸纱布,在不缺乏携带和奇特工艺的框架上精细地绘制和拉伸,并用各种颜色的丝绸流苏装饰。其他灯笼是圆形和圆柱形的,由一块薄的透明带制成,有时尺寸很大。
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尤其是在二月,他们庆祝被称为“灯笼节”的节日,那时街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些透明的东西,或者其他各种可能的形式:一些像鱼,一些像稀有动物,还有一些像鸟。有些类似于乔木和灌木,有花和果实,每种都有适当的颜色。印刷品上那个人带的那些灯笼是最普通的一种。

▲拿火绳枪的兵勇-《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中国的军队与其他国家的军队不同,其建制、占领和衣着都不同。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他们有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一个完全由鞑靼人组成,他们驻扎在鞑靼边境的几个省份,并占领了帝国的所有驻军城镇;另一个由中国人组成,他们被分到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以维持和平,担任治安官、税务员、粮仓守卫,并以各种方式协助民事法官。
沿着公共道路、运河和河流,每隔一定的间隔放置一个小的方形警卫室,在那里驻扎着六到十二个人,他们被雇来解决河流或道路上的争端,也被雇来传达公共消息。
当外国大使或本国官员旅行时,这些士兵穿着节日礼服,背后插着彩带,如附图所示。胸甲和护肩不过是塞满棉絮的棉花,头盔看起来很凶猛,只是用浆糊板做的。
中国的火柴锁与葡萄牙人古老的普通火绳枪非常相似,人们认为是这些人首先将火绳枪引入中国的,然而,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存在任何通信之前的许多世纪,人们就已经充分确定火药在中国被广泛使用。
在一些较大的火绳枪中,有一个叉子来支撑工件,并将其粘在地面上,使其达到可能需要的高度。

▲运货的挑夫-《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人们早就知道,聪明的中国人利用风向不变的优势,利用风帆帮助他们的陆上马车前进;但是,已故的英国大使馆向我们提供了这些风帆的确切使用方式,看起来它们只是为了帮助一种独轮车,无论其结构如何不同;本图中的机器与西方世界使用的机器非常相似,但与展示中国服装的前一卷中给出的机器不同。

▲穿便装的官员-《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官方的习惯是,所有的官员都必须在公共场合露面,而且都是用最厚的丝绸做的,这种习惯极其繁琐,不太适合夏天的月份,即使在最北边的省份,夏天也太热;因此,他们在私下里抓住每一个机会脱掉他们的礼仪装束,穿上一件薄而宽松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皮带。他们的夏帽也是用稻草做的。头上没有头发,所有级别和年龄的人都会把头发剃掉,只留下一把小锁挂在后面。风扇的使用是普遍的。即使是军队,在列队执行任务时,也会使用扇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戴的眼镜比我们的大得多;它们是由水晶制成的,玻璃是中国未知的制造品种。

▲船姑-《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在中国的所有河流和运河中,有大量的家庭完全住在他们的船上,女性通常和男性一样是高效的航海家,尤其是在划船和驾驶方面。他们的衣服与男性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头部,头发在头部自由生长,有时像男性一样在后面编成辫子,如图所示,但更常见的是在头顶上打结。在这种类型的人中,脚可以长到最大尺寸,而且几乎总是没有鞋子或其他遮盖物。他们抽着烟,嚼着槟榔和槟榔,和男人一样贪婪。

书贩-《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中国这样的政府中,很难想象新闻自由;也就是说,每一个选择的人都可以在没有任何以前的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印刷或书商的职业,或者不将他可以印刷的作品提交给政府指定的任何检查员,或将其公开出售;但是,他必须抓住机会,亲自承受公务员对工作倾向的印象可能造成的一切后果,中国人在文学方面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更不用说在科学方面了: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历史、道德和实践法学方面最为出色。他们的戏剧作品与希腊人的戏剧作品一样,他们的小说和道德故事更好:但最受尊敬的作品是四本应该由孔子编写的经典书籍。它们的印刷不是像我们这样用活字印刷,而是用一页大小的木块印刷;而这种模式似乎早在基督教地区之前就已经使用了。

在洗头的剃头匠-《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整个东方,在印度和中国,所有阶层的男人都享受着最好的奢侈服务;它包括拉动关节直,以及重击肌肉直至其疼痛;这通常是由理发师进行的一项手术,理发师同时清洁耳朵、搔痒鼻子,并耍很多招来取悦和逗乐顾客,向顾客和周围的观众讲述他们的八卦故事。关于他们在这方面的优点,我们在《一千零一夜》娱乐节目中有丰富的信息。
街头表演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潘趣和他的妻子原本是中国人;我们所有的木偶戏都是从那个国家带来的。在一个躲在窗帘后面的人头上的小剧场,正是中国的。中国人的名字仍然是他们的发明者;但是,木偶表演者的附加表现与两者有所不同,这是Fantoccini的简单起源,它包括通过附在人物特定部分的弹簧使木偶运动。
这些跳舞的小木偶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的娱乐而展出的;他们为皇帝和他的宫廷提供娱乐,尤其是为那些从隐居生活方式中很容易被任何娱乐消遣的女士提供娱乐,无论多么幼稚。我们从巴罗先生那里发现,木偶表演是给玛卡尼勋爵和他在鞑靼的皇帝宫殿盖霍尔的套房的一种娱乐。
▲流动铁匠-《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所有东方国家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各种艺术中最美丽的手工标本都是用最简单但同时又最笨拙的工具制成的。此外,工匠们很少固定下来,或安置在方便他们使用的车间里,但他们通常带着他们的商店和设备在全国各地旅行。所附的数字代表了一位铁匠,他拥有的工具几乎比中国任何其他工匠都多,但他的工作表现最差。他们的铸铁既轻又好,但他们的熟铁制品却无足轻重:他们既不能制造铰链,也不能制造锁,甚至不能制造可以称之为好的钉子。
史密斯的风箱是一个带有阀门活塞的盒子,当不使用时,它可以作为一个座位,也可以容纳他的工具;细木工把他的尺子当作手杖,而放着工具的那只箱子则是他工作的长凳:这是印度和中国成千上万人的权宜之计。

▲伶人-《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也许,将所附人物称为女性喜剧演员角色中的人物形象比“女性喜剧演员”更合适。因为自从已故皇帝建隆为他的一个次等妻子娶了一个女演员后,女性就被禁止公开登台演出。因此,女性角色现在要么由男孩扮演,要么由宦官扮演。整件衣服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实际上与今天的没有太大的不同。
中国的年轻女性在头饰上表现出相当的品味和想象力,头饰上有羽毛、鲜花、珠子以及各种形式的金属饰品。
他们的外衣绣得很华丽,通常是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使用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严格的风俗习惯,把上层阶级的女性限制在自己的公寓里,那么当她们还是婴儿时,她们的脚会不自然地抽筋,这足以阻止她们在国外活动,因为她们很难一瘸一拐地走着:然而,时尚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个脚长得像自然大小的女人会被鄙视,立刻被归类为庸俗之辈。


▲轿夫-《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当中国皇帝在国事中处理公共事务、接待大使或主持法庭时,他总是坐在欧洲人常见的那种的轿子里,显然,这种轿子和雨伞都是从中国引进的。

印度人是想象不到中国人的轿子有多么柔软奢华的。在盛大的场合,皇帝的椅子是由八对抬椅者,有时是四对抬椅,而在通常的场合,他只有两对。他们通常是能找到的最结实、最高的人,穿着黄色长背心,这是皇室的颜色。


▲流动铁匠-《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在中国,孝道也远远不止体现在坟墓。每年的某个时期,孝顺的孩子们都会聚集在父母或祖先的墓前,献上鲜花、水果、镀金纸或其他他们认为可能为死者所接受的东西。

一些竖立在死者身上的纪念碑决不能是不雅的;像他们的桥梁和凯旋门一样,它们也非常多样化,显然没有任何固定的设计或比例。半圆形或马蹄形,就像在送葬者跪下的印刷品中一样,似乎是最常见的。


▲卖烟杆的小贩-《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烟草在整个广阔的中国帝国和更广阔的鞑靼地区的广泛使用,似乎与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相矛盾,即这种草药只在美国本土生长。人们很难想象中国人会在三个世纪的过程中,将吸烟的习俗普及开来,因为中国人非常讨厌引入任何新奇的东西;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各阶层、各年龄段的男子;无论妇女的生活状况如何,甚至8岁或10岁的男女儿童,都配备了必要的吸烟设备。

在街上行走时,在几乎所有的生活职业中,烟斗很少从嘴里出来。不使用时,将其放在吊挂在腰带上的小袋中;另一个附属物是一个小的丝质钱包,通常附在管道上,用于盛放鸦片、槟榔或其他咀嚼物品。管子通常由竹子制成,盖子或碗由称为tutanague或瓷器的金属制成。这台机器的形状和结构具有强烈的独创性,不同于任何其他人使用的机器;但据我们所知,这种植物本身与美国发现的任何一种植物都不同,这可能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吸烟的习俗。

▲坐在船里的船夫-《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有数百万中国人完全生活在水上,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船只和驳船上,一些人忙于运送食品和商品,另一些人负责运送乘客,一些人负责饲养鸭子,另一些人从事渔业。其中一些船只有桅杆和帆,其他船只用大型双桨推进或用杆子推动,一些船只由人拖拽,另一些船只则很少由马拖拽。

在每艘船只的船头附近,在某个方便的地方悬挂着一种在我国很有名的叫作“龚”的嘈杂仪器,用于调节跟踪器的运动,并向其他船只发出信号,告知发出信号的船只的接近和意图。当一只大鹰即将下锚或在夜间停飞时,来自四面八方的锣声响起;中国人从每一种语言的独特模式中清楚地理解了每一种语言的含义。

▲用算盘算账的商人-《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中国的商人和商人是最专业、最善于算账的;但他们机械地执行所有算珠运算,通过一个分为两个隔间的框格,通过该框格传递;在这些横格上,一个横格杆里挂着五个算珠,另一个横格杆里挂着两个可移动的算珠。这一原理与罗马人的算盘原理类似,在俄罗斯仍在使用。据观察,在广州称几千箱茶叶或几包货物时,中国会计总是能在欧洲人还没来得及算账之前就说出总数。

▲绕棉纱线的农妇们-《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蓝色或棕色的棉质连衣裙配上绿色或黄色的裙子,是女农民的普通服装,她们除了在田里或渔业中劳动外,都会模仿贵族去把脚包裹起来。画面中的人物用来卷绕棉纱。他们一般都长得不好,脸色苍白。

▲在吃饭的孩子们-《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在中国的农民和劳动人民中,所有人都是厨师,只需要一个小小的陶器炉子和一个铁锅。米饭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只需煮熟,然后再加一点猪肉或咸鱼,放入锅中与之混合,使其美味可口;除了水,他们几乎不喝其他东西,水通常是挂在葫芦上的;他们不需要桌子和椅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碗和筷子,蹲在锅前,做一顿丰盛而满意的饭。看到一群年轻人在露天用这种方式做晚餐,真是令人欣慰。

▲大运河上的景色-《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中国的大运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一系列运河和河流连接中国南北两端的水路,无疑是世界上第一条内陆航行。各种大小和形状的船只数量都无法估计。

影像中的大号船只是英国大使及其随行人员乘坐北河号前往北京附近的一座桥,那里各方面都舒适宽敞;但许多桥梁都很高,可以让较小的驳船在桅杆竖立的情况下从下面通过。这些桥梁的形状和结构几乎与驳船一样多样,其中一些并不缺乏品味。

▲正在饱餐的纤夫-《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在图上的影像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它代表了该国的一群普通农民,他们在吃米饭。这里所指的这些人的特殊职业是在运河上追踪驳船;它们旁边躺着的木片是它们放在胸前拖着船只前进的木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常见的搬运担子的方式是从竹子的两端摆动篮子,竹子的中间放在肩膀上。

▲一群士兵-《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在一定的距离,根据国家的性质,或多或少是偏远的,沿着道路和内部航行的岸边,安置着五六名到十几名,有时甚至更多的小队士兵。

他们被用来传达公共信息,并协助治安法官平息骚乱。中国庞大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划分的。在每一个哨所附近都有一座高大的木楼,从那里他们可以看到并通过信号与下一站通信。士兵们在地上耕耘,从事其他劳动;但是,当一位大使或他们的任何一位大赞或伟人碰巧经过车站时,他们总是会穿着节日服装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向地面发射三枚小花瓣,枪口向上,以示敬礼。

 

作者简介:威廉·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英国画家。

生于英国肯特郡,父亲是英国坎特美斯顿城马车画匠。

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

15岁时随父亲到伦敦,他于1784年入皇家学院学画,一直学到1792年。易卜逊对其才能倍加赞赏,把他推荐给马戛尔尼勋爵。

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会展览并出版画册和书刊,出版彩色的《中国服饰》及《中国衣冠举止图解》(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 1814)两书,介绍中国风光,使英国和欧洲人民对中国有了形象的认识,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在澳门期间,他画了一幅题为《从外海眺望澳门景色》的水彩画,描绘了18世纪澳门城市风貌。同时也显示了英国对于澳门的觊觎,成为澳门历史和中英关系的重要佐证。 

1808年,转任大英博物馆的印刷画及素描画管理员,直至去世。

长按下面识别二维码

如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请加微信:

图片

作者简介:威廉·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英国画家。

生于英国肯特郡,父亲是英国坎特美斯顿城马车画匠。

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

15岁时随父亲到伦敦,他于1784年入皇家学院学画,一直学到1792年。易卜逊对其才能倍加赞赏,把他推荐给马戛尔尼勋爵。

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会展览并出版画册和书刊,出版彩色的《中国服饰》及《中国衣冠举止图解》(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 1814)两书,介绍中国风光,使英国和欧洲人民对中国有了形象的认识,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在澳门期间,他画了一幅题为《从外海眺望澳门景色》的水彩画,描绘了18世纪澳门城市风貌。同时也显示了英国对于澳门的觊觎,成为澳门历史和中英关系的重要佐证。 

1808年,转任大英博物馆的印刷画及素描画管理员,直至去世。

长按下面识别二维码

如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请加微信:

图片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