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为亲戚扫墓-《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出版)

这是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的清乾隆时期,英国人画笔下的大清影像;
这些历史水彩画记录了没有相机前的世界;
这本画册第一次为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呈现了相对真实的中国形象;
让英国人乃至欧洲人看到了这一遥远国度古老而神秘的世态风情。
它是中西方交流史上一页鲜活的见证,也堪称富于人类学意蕴的一套民族志图集。
 


▲为亲戚扫墓-《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年)

英文备注译文:

在中国,孝道也远远不止体现在坟墓。每年的某个时期,孝顺的孩子们都会聚集在父母或祖先的墓前,献上鲜花、水果、镀金纸或其他他们认为可能为死者所接受的东西。

一些竖立在死者身上的纪念碑决不能是不雅的;像他们的桥梁和凯旋门一样,它们也非常多样化,显然没有任何固定的设计或比例。半圆形或马蹄形,就像在送葬者跪下的印刷品中一样,似乎是最常见的。

英文原文:

 Filial piety in China extends beyond the grave . Every year at certain periods , dutiful children assemble at the tomb of their parents or ancestors , to make oblations of lowers , or fruit , or pieces of gilt paper , or whatever else they consider as likely to be acceptable to the manes of the departed . Their mourning dress consists of a garment of Nanguin cotton , or canvas , of the coarsest kind.

Some of the monuments erected over the dead are by no means inelegant ; like their bridges and triumphal arches ,they are very much varied , and made apparently without any fixed design or proportion . The semicircular or the horse-shoe form , like that in the print before which the mourner is kneeling ,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commo.

 

作者简介:威廉·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英国画家。

生于英国肯特郡,父亲是英国坎特美斯顿城马车画匠。

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

15岁时随父亲到伦敦,他于1784年入皇家学院学画,一直学到1792年。易卜逊对其才能倍加赞赏,把他推荐给马戛尔尼勋爵。

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会展览并出版画册和书刊,出版彩色的《中国服饰》及《中国衣冠举止图解》(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 1814)两书,介绍中国风光,使英国和欧洲人民对中国有了形象的认识,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在澳门期间,他画了一幅题为《从外海眺望澳门景色》的水彩画,描绘了18世纪澳门城市风貌。同时也显示了英国对于澳门的觊觎,成为澳门历史和中英关系的重要佐证。 

1808年,转任大英博物馆的印刷画及素描画管理员,直至去世。

长按下面识别二维码

如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请加微信:

 

图片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