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主峰金顶寺庙内的菩萨--1926年《中国的建筑与景观》

建筑是用一种凝固的艺术,

用最沉静的方式表达着它的内涵。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

如同历史和时间的见证者,

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历经岁月变迁,愈发醇香久远。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练下来的审美!

峨眉山金顶与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相邻,海拔3077.96米,这里山高云低,景色壮丽,游客可在陡峭的舍身岩边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景。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精华所在。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与“金顶寺院”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其意各有所表。该寺其历史沿革缘起普贤显相的“蒲公追鹿”和奉汉明帝旨建之传,创建于公元一世纪,应为峨眉山最早寺院之一,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汉唐时的普光殿、光相寺、祖殿(开山祖殿)等,规模虽小,也可作为山中最早建寺依据。史载:明洪武初(约1377年)国师宝昙奉旨来山重修寺院,时仅板屋一椽,因山高风大,总兵祁三春捐资,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后被火焚。

 

明代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年),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峨礼普贤,发愿铸三大士贴金像以铜殿覆之,即募西蜀藩王等,得黄金数千两,送往湖北荆州监制。

 

明万历壬寅(1602年),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一在五台山,一在普陀山。

 

明万历乙卯(1615年)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四,进深一丈三尺五。铜殿上部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殿中祀大士铜像,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顶部通体贴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永明华藏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殿毁,光绪十八年(1892年)寺僧心启、月照和尚新建砖木构造殿堂,铜碑、铜门、普贤铜像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之庄严。寺东面的悬崖壁下,每当云雾相交,会出现奇妙的金顶祥光,即峨眉宝光(佛光)。“金顶祥光” 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 之一。

 

民国12年和20年(1923年、1931年)又两次失火再建。

 

1972年4月华藏寺又再遭火毁。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简介:
 

内容简介:《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内容涉及中国直隶、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记录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文化及日常生活。有中文、英文对照作解。为研究中国建筑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